中国摄影报|汪雪涯:人的风景,人的传奇

■ 文 | 王阳阳 

■ 刊登于2024年5月7日《中国摄影报》第三版

从《我非我》、《Shaoshao》到《国际滨》、《横跨大西洋的风筝》,来自浙江的女摄影家汪雪涯在与“人”的对话中,不断变换着观看的维度,她善于从电影、展览中汲取灵感,在作品中释放描绘细节带来的诗意,空间的叙事性、符号性、意识形态,被巧妙地融入到人与空间的关系中进行充分表达。

汪雪涯的所有创作都从自身经历展开,疫情三年的宅家生活令她想到人在环境中的困境,于是有了隐去面孔的女性形象。一位白领身份的女性在室内踟躇徘徊、倦怠与沉思,是她在那段特殊时期的记忆。“在自拍中,我尝试着各种色彩与空间的组合,人物的各种状态,也确实是那段时间我个人的体验与思考”。汪雪涯的照片有着特殊的感染力,一个人在幽闭环境中,处于长期的孤独之时,对环境会产生一种依赖,同时空间也在关照人的情绪。作品以私摄影的方式大胆地呈现隐秘的私人场域,抽丝剥茧地展示个体的心理空间,赋予女性生存状态丰富的解读性。

“孤独和压抑的感觉在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治愈”,明快的色彩中和了忧伤的情绪,柔美的女性肢体欲语还休,仿佛是一种慰籍,这部作品给汪雪涯内心带来力量感,同时也成了她与读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2020年,《我非我》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举办个展;2022年,《我非我》获得华人境界国际摄影大奖赛肖像组冠军,同时在英国伦敦富士画廊展出。

女儿出国深造,汪雪涯成了留联会的会长,这个特殊的际遇,又孕育出两组非常“国际化”的作品——《Shaoshao》和《国际滨》。《Shaoshao》借由女儿出国留学的契机,给了汪雪涯一个近距离观察留学生群体的一个机缘,她的创作从家庭、母亲的身份出发,渐渐开阔,她充满欣喜的发现女儿在自己的镜头下蜕变成为一个国际人,变得自信、通达、交融东西。汪雪涯将这批照片做成了一本摄影书,将母爱、珍惜、希望凝结成一本充满温情的相册,2019年,这本摄影画册获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年度最佳摄影书奖并入围了2023PIP摄影手工书展

从2020年开始创作的《国际滨》又探讨了另一种空间与人的关系:地域空间的延伸,异域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存异。她所关注的在杭州滨江创业的外国人群体,在这片热土上精彩地生活着,汪雪涯一次次地走近他们,倾听他们,与被摄者取得思想上共鸣的同时,创作出这组意义非凡的作品。“国际滨”既是对杭州滨江特殊区域产业结构与城市环境的描绘,也是杭州朝着国际化趋势跨越的写照。

汪雪涯没有满足于拍摄,而是对这一群体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观察,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与外国人交朋友,在拍摄时更是升级了摄影器材,利用摄影灯光勾勒情绪,精心选择能够反映其生存状态的场景,并赋予画面电影般的光感和故事性。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群体,来自世界各地,带着不同的文化基因和梦想。这组题材不但丰富了汪雪涯的视觉档案,更是向读者展现了许多灵光乍现的瞬间,1.5亿像素的数码后背使许多有意思的细节在影像中充分呈现:比如印度大厨Negi在壁画前掌勺仿佛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中的造景,意大利姑娘Layla如绿野仙踪般出现在丛林间又让人联想到米莱斯的油画《奥菲丽亚》……《国际滨》以独特的题材和完美的影像呈现获得了一致赞誉:入围第三届“高帆杯”全国摄影大展和浙江省第五届纪实摄影大展, 以及2023大理国际影会DIPE国际摄影节主席联盟奖。汪雪涯还凭借《国际滨》获得丽水摄影节专家推荐摄影师。

随着拍摄的深入,汪雪涯将目光聚焦于一名古稀之年的法国老人冯克礼身上,他2017年起居住在杭州,会驾驶飞机、懂航海,还将中国书籍《中国古船图说》和《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翻译成法语,在法国出版。GPS还未诞生的年代,就已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在他的人生中,环游世界已成为一种普通且平常的生活方式。冯克礼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汪雪涯,她意识到这位法国人是值得深入讨论的个案,冯克礼身上的原乡经验和在特殊环境中的文化碰撞和适应问题很值得研究,于是她更深入地走进了冯克礼的世界,至今已跟踪拍摄了一年多,将作品取名为《横跨大西洋的风筝》。

去年6月浙大硕导沈珂策划的“从西兴出发”展览中,汪雪涯用一部15分钟的纪录片、30张照片和数十个微信对话文本,立体勾勒出了在一年内横跨多省区域的冯克礼在中国的生存场景。对其精神世界的探索过程中,漂泊的意象被自然地嵌入到故事的语境中,冯克礼的世界中没有苦难,更多的是冒险、征服的西方海洋文明精神。汪雪涯的深入拍摄,展示了这一珍贵的个体文本,即人如何突破地域、文化的框架,去做超越自身年龄和文化结构的事情。冯克礼的故事是一部新时代的《老人与海》,在西方文明中永存的海明威式的不服输和“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在他身上投射得异常完整。

策展人姜纬评论说,《国际滨》围绕着一个核心元素铺陈展开——即“人的存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积累出她对时光的领悟,显现出拍摄对象细微又多样的身心轨迹。在多年孜孜不倦地拍摄中,汪雪涯已厘清了创作脉络,在人性与空间、个体与群像的探索之路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与表达方式,期待未来她以深入而细腻的镜头织就其明媚而传奇的人文图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