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访谈文章

  • 隔离在家你能创作什么?汪雪涯专访 | 三影堂厦门

    汪雪涯个展——私人剧场 

    主办: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艺术家:汪雪涯

    策展人:肖瑞昀

    展期:2020年10月17日 – 11月15日 

    地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

    商务营运中心2号裙楼301

    (从连接1号楼、2号楼之间的大平台进入)

    汪雪涯个展——私人剧场已于10月17日开幕,相信观众在看展之后对作品有许多疑问。为此,我们邀请艺术家汪雪涯,与策展人肖瑞昀进行一次深度访谈。如果有更多想法或问题,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聊天:汪雪涯×三影堂

    策展人:肖瑞昀

    艺术家:汪雪涯

    肖瑞昀: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展出的两组作品吧。

    汪雪涯:这次无界展览我带来两组作品,一组是《我非我》,另外一组是《梦中梦》。《我非我》是今年的新作品,创作动机源自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从最初的武汉“封城”到后来全国性的防疫隔离,整个创作过程持续了有半年多的时间。首先是疫情带来的恐惧,再到生活状态的完全改变,再到后来,疫情突发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经历了从旁观好奇到紧张恐惧,再到将自己隔离于密闭的私人空间,紧张、不适、焦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人“宅”在家中的精神状态,这让我有了强烈的表现和宣泄欲望,想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和思绪整理出来,记录下来,也表现出来。我把隐藏了脸部信息的自己置入各种精致的私人空间,想像成被宅在家中的各类角色,通过自拍构建一个特殊的形象,来指代可能有过类似经历和感受的人,这是一段特殊时期的共同记忆,而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留住这些记忆。 《梦中梦》创作于去年,作品用另一种方式隐藏了人物的脸部信息,不同于《我非我》的是关注对象变成了真实生活中的其他女性。我把她们置入一个温暖柔美的纯净空间,通过拍摄刻意营造梦境般的画面,也用这种方式去探寻和感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复杂多重的身份和生存问题。

    肖瑞昀:能否聊聊《我非我》创作的方式?拍摄之前,您是如何考虑每一幅作品的画面内容和元素呢?

    汪雪涯:我很喜欢文艺复兴初期扬·凡·艾克的油画,他对空间、光线以及细节、质感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美国画家惠斯勒的《母亲》,人物安静优雅的神态、画面色彩的诗意描绘,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特别喜欢电影中的用光和构图,创作中常常会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电影的视觉语言来增加画面的叙事性和情绪感。《我非我》在前期规划和构思上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现场拍摄的时间。首先要寻找合适的空间场景,结合现场环境精心搭配服装色系,设计摆姿造型、所处位置还有灯位和机位,控制每一个细节和各种元素,然后去创造一个个井然有序的画面。


    肖瑞昀:《我非我》为什么选择不露脸呢?能否聊聊您的作品想谈论的主要问题呢?

    汪雪涯:《我非我》想要表达一种个人处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性巨变面前,那种难以名状的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我想通过个人的感受去映射大众的感受,隐藏我的脸,目的也是去标签化,去掉现实中具体的我,重新塑造一个公众的我,我就是她们,这是“我非我”的原本含意。而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情绪和信息,可能会比具体的脸部形象更有力量,也是希望能给观众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


    肖瑞昀:作为摄影师,您是如何从以他人为对象的拍摄,开始自拍,转向对自己的观看呢?

    汪雪涯:一直以来,我的关注点都在亲朋好友或者其他的外部世界,拍摄女儿的一本摄影书《ShaoShao》还在今年八月份获得了2019年第二届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的年度最佳摄影书奖。本来应该是按照这样的惯性一直创作下去。可能是因为疫情,给了我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不过我觉得更是因为自然而然的,到了一个向内审视和自我观照的阶段了吧。自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异地发现自己具有无限的潜能,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的过程。每到一处新的空间,我都会仔细观察和研究,设法让自己以某种角色某种情绪融入现场环境,在镜头前反复演绎。

    肖瑞昀:您会避讳谈论到年龄和生活状态吗?您的作品是否隐藏了一些属于您这个年龄中产女性的文化符号?

    汪雪涯:这个没什么好避讳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知天命”的年龄阶段,透过摄影这一媒介继续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也让自己的人生增加了很多预料之外的可能性。《我非我》中设置了很多隐性的文化符号,例如克里姆特和德兰的装饰画、手机、电视机遥控器,还有拔火罐留下的印迹等等。这些在画面中都有各自的隐喻,它们是当下都市女性生活方式的一些线索,也是一些特殊的时间印记,它们既与身份和年龄相关,也与特殊的地域相关,我希望这些细节能对从更多的维度探索和解读女性生活及其背后的文化有一些帮助,当然,这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一次自省和审视。


    肖瑞昀:你期待观众对展览有怎样的互动和反馈?

    汪雪涯:展览现场有静态影像、动态视频、互动装置,有我个人关于心情、观点、摄影感悟的阶段性私密日记,还有留言本,我期待观众能够沉浸其中,藉此调动类似的经验和记忆,然后再能与我交流这些特殊的感受,分享信息和个人体验。

  • 汪雪涯:每个人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实的

    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 2024年7月14日

    在此次《再定义——当代肖像摄影展》中,汪雪涯尝试以背影来展现无奈被困的烦闷和无助,尝试以较为丰富的肢体语言演绎表面平静下的内心感受和内在自我。同时,她也将自己与景观融为一体,既把身体作为一个有限个体的尺度来丈量自然,同时展开与自然的对话,以此摸索自我探索的新途径。

    INTERVIEW|采访

    X-SPACE:您是因为什么契机开始拍摄《我非我》的呢?

    汪雪涯:2020年初经历的无助、孤独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促使我去审视自己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我开始创作《我非我》,将自己置身于室内空间,体现受困带来的精神束缚。这组作品2020年开始创作,持续到2023年12月总共有了四五十幅。

    X-SPACE:我发现在《我非我》中,被摄者(您自己)总是背对观众隐藏自己的容貌,只通过躯体进行表达。

    汪雪涯:《我非我》是我从个人视觉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探索,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尤其是女性与生命的话题。我背对观众隐藏容貌,想通过身体来叙述和演绎日常生活的景观、各种情感和故事。面部表情会给人一种直观、固定的束缚,限制想象空间,所以我主要通过身体作为媒介,隐藏脸部表情,仅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绪。

    我把自己的身体置身于不同的室内空间,结合日常生活景观演绎各种情感和故事。这种自拍也是为了构建一种特殊的形象,希望能引起那些有类似经历和感受的人的共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记忆产生共鸣。

    拍摄作品前期规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时间,先寻找场景、搭配服饰,然后在现场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整个系列呈现出在流动空间中的一种身体叙事,探索自我,还有女性身份的寻找和自省。

    X-SPACE: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您对《我非我》的创作从室内转向户外荒野(2020&2024),这些年会有哪些原因促使《我非我》项目的变化,或者说是进化?

    汪雪涯:《我非我》创作始于室内,2023年末项目结束。但我一直在考虑延续自拍的脉络,继续以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创作。

    最近几年在杭州居住生活,对于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关注比较多一些,所以新作品创作也从室内转换到室外自然的场域,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景观之中,用自身连接古与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觉语言上采用了超现实的摄影效果,更加强化光的效果,力求与之前的创作有所差异。

    X-SPACE:如果需要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您觉得《我非我》中所展现的都市女性是怎样的?

    汪雪涯:《我非我》展现的都市女性可能和我的生活经历有关,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一种都市白领的生活状态。我并不想特意定义什么样的都市女性,每个人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实的。

  • 汪雪涯 —— 让虚构的她者代替自我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人从众摄影展 2022年01月17日

    参 展 专 访

    朱伊茗:怎么样的契机让你开始人像摄影的创作?

    汪雪涯:接触人物摄影主要是缘于女儿小时候,我喜欢用傻瓜相机给她拍一些记录生活的照片。后来不满足于此,开始学习和研究摄影技术和理念,逐渐发现人物摄影在很多微妙情绪和故事叙述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摄影师可以通过作品的不同视角来传递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新的创作理念再次注入照片的拍摄,没想到也小有收获,关于女儿的一本摄影书《ShaoShao》获得了第二届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的年度大奖,还入选了2021集美·阿尔勒摄影书展。

    朱伊茗: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哪里?

    汪雪涯:平时喜欢在街道上或者其他公共空间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记录研究他们的姿态和着装打扮,从中寻找拍摄灵感。也特别爱看电影,创作中常常会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电影的视觉语言和人物故事来增加画面的叙事性和情绪感。

    朱伊茗:可以聊聊为什么采用自拍来创作吗?

    汪雪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将我们每个人都隔离于密闭的私人空间,我从旁观好奇到紧张恐惧,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无助、不适、焦虑的状态。这让我有了强烈的表现和宣泄欲望,想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和思绪整理出来,自己演绎自己记录人们“宅”在家中的各种精神状况。这是一段特殊时期的共同记忆,而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留住这些记忆。

    朱伊茗:在您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人物都以一种隐藏脸部的形式出现,为什么选择用这种表现形式?

    汪雪涯:《我非我》想要表达一种个人处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性巨变面前,那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我想通过个人的感受去映射大众的感受,隐藏我的脸,目的也是去标签化,去掉现实中具体的我,重新塑造一个公众的我,我就是她们,这是“我非我”的原本含意。而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情绪和信息,可能会比具体的脸部形象更有力量,也是希望能给观众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

    朱伊茗: 对于场景的选择和安排是如何考虑的?

    汪雪涯:这组作品在前期规划和构思上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现场拍摄的时间。首先要寻找合适的空间场景,仔细观察和研究,结合现场环境精心搭配服装色系,设计摆姿造型、所处位置还有灯位和机位,控制每一个细节和各种元素,设法让自己以某种角色某种情绪融入现场环境,在镜头前反复演绎。

    张绿:您的这一系列作品中采用了好几种不同的装裱方式,包括有一幅作品与镜面相连,可以谈谈关于装裱的想法吗?

    汪雪涯:装裱方式主要有背板冷裱加白色木框、背胶微喷和镜面装置。白色木框确定整体的时尚精致基调,伴随着画面里的身体在空间和叙事中起伏流动,转角处的宫廷风复古镜子和日记本还原了一个家庭私密小空间,营造一种沉浸式体验氛围。镜子打开的正面是一幅作品,镜子合上的背面是与之呼应的另外一幅作品,移动镜面可以看到展场景物的各种变化。观众可以在镜子前面安静地向内审视和自我观照,也可以在镜子中建构自我和外界的多维互动。

    张绿:未来有什么新拍摄的计划,和对自己的期许?

    汪雪涯:目前还没有新的创作计划,我希望能将几个现有的项目继续完善,然后编辑设计成摄影书。

  • 汪雪涯 | 翻阅书本有一种温暖奇妙的感觉,我想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女儿

    imageless 无像工作室  2021年 3月31日

    编者按

    还有一个月,第三届无像摄影样书奖的征稿就要截止了。在此,我们采访了几位去年的获奖者以及一些优秀的创作者,聊聊他们的创作之路。

    Imageless: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开始拍摄ShaoShao这样一个项目?

    汪雪涯:女儿高一就离开我们独立去国外留学,虽然经常有机会去看她,她也经常会回来,但毕竟是聚少离多。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在身边的时候特别想念,时常会去翻看她的照片,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就是女儿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明显带有国际化的一些标签,它们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此在我的思念当中开始有了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种复杂并不仅仅是亲情,还包含一种探索的好奇,想进一步了解女儿的变化过程、生存状态,以及想把这种状态进行一个记录的驱动或者冲动。

    Imageless:对于拍摄家人而言,其实是极其熟悉的,但当彼此之间隔着一台相机的时候,又会变得陌生和拘束。你在拍摄这样的项目中的感受如何? 你是如何与家人,特别是与ShaoShao沟通的?

    汪雪涯:女儿自小独立,而且伴随着青春期的成长,我自然而然对她有了陌生感。这个不是相机造成的,而是它已然存在的。在这种陌生感面前,相机带来的那种陌生感已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我和她的沟通,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她也能更坦然地面对我的相机,而不再具有那种抓拍的局促感和紧张感。摄影书中主要以肖像的方式拍摄,可以更容易更精准的捕获到她的内心世界,和在现有空间和场所当中那种特殊的状态。作为一个母亲,我更希望女儿在此时能够真正展现出她自己希望呈现的状态,而不是强加于她身上的我的某种印象。所以说这个项目变成了一个全家人参与的项目,我希望通过胶片记录下我们非常难得的相聚时光。我知道它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作品,这个意义和价值是对我而言的,也是对女儿而言的。

    Imageless:你作为母亲,从Shaoshao身上看到与自己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呢?或者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汪雪涯:女儿跟我完全不一样, 因为我们是在单一的儒家文化环境中成长,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虽然有国外旅行经验,那对我来说也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停留了几回。而她从小沉浸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汇合中,还有游历八方的见识阅历,小小年纪就能够穿透背景,客观公正的理解看待,以及处理所有问题。这是一种中西方文化融合带来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新生群体的生活状态。

    Imageless:这个项目完成,为何考虑将它做成一本书呢?

    汪雪涯:当我们反复多次的在国内外相处,多次的与家人亲戚朋友相处,多次的在国内不同城市相聚、与不同人员相处……照片不断的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将它编辑成一本书的想法。书本拿在手中翻阅凝视的时候,会有一种温暖的奇妙的感觉,我就想要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女儿。

    Imageless:能谈谈这本书的设计吗,为什么采用圈装线呢?

    汪雪涯:当时做了两个版本,一种是普通的正反书装订,一种是铁圈装。输出后发现铁圈装的效果更好,我更喜欢。另外,圈圈也代表链接地球的两端吧,这是我自己的想法。

    Imageless:当下摄影的定义日趋模糊,发展也越来越快。那么摄影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汪雪涯:摄影于我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让我开始观照内心,拥有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是这几年生活赋予我最好的一个礼物。它能让我安心专注地享受某个特定时刻,这个时刻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是一个当下完全感受得到的自由、平静、忘我的时刻。

    Imageless:Shaoshao这个项目是否会继续?或者最近也有新的项目在创作呢?

    汪雪涯:《Shaoshao》是对女儿、对自己的一种阶段性审视和自省,我不愿意用项目这个概念来进行简单的概括,我会一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女儿的关注必然会是一辈子的方向。

    后面一直有新的项目在创作中,也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私人剧场》。我想我会持续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探索感知现实世界,更多的关注自我,关注女性,关注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