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朱丽莎
■ 内容指导 |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 刊登于《浙江画报》2025年5月期
寒风在窗外呼啸而过,汽车沿着空无一人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天色渐渐暗沉,汪雪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行,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与忐忑。抵达山顶,推开车门,竹林的沙沙声裹挟着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她闭上眼,深呼吸,忽觉鼻尖一丝凉意——睁开眼,洁白的雪花如柳絮般轻盈飘落,仿佛大山对这名“拼命三娘”的温柔问候。在白雪的掩映下,一座由粉、蓝、黄、白方块组成的公共卫生间矗立着,像被施了魔法的积木,悄然堆砌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她轻按快门,用镜头褪去了建筑实用主义的外壳,宛如蒙德里安的画作跃入现实,将一场视觉的凝视定格成诗。

选自《公共卫生间》,浙江安吉,2018
这组《公共卫生间》,见证了汪雪涯从一名无意识的摄影爱好者正式蜕变为更自觉的影像创作者。仔细考量拍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精心选择合适的机位,她以类型学的严谨,充满仪式感地为这些沉默的建筑拍摄一张张肖像。如今回望,这些看似繁琐的练习,恰恰为后来她的人像叙事埋下伏笔——那些静止的方块,终将化作流动的生命。
他者中的自我

选自《Shaoshao》,浙江江山
2019夕阳在天边晕开一抹抹粉色的晚霞,一幢幢摩天大楼紧紧地挨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指向天空,连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折射出美国大都市的繁忙景致。“妈——”一声亲昵的呼唤如风铃轻响,将望向窗外出神的汪雪涯瞬间拉回房间。她回头,女儿Shaoshao正向自己跑来,正如幼时一次次跌跌撞撞地扑进自己的怀抱。汪雪涯迅速按下快门,画面中女儿的面庞因动态而模糊,却清晰映出母亲的心绪:八年海外留学,让亲密生长出陌生的枝蔓。
她,躺在床上小憩,戴着发带在厨房小试身手,穿着毕业服合影留念,手扶墨镜看向镜头耍酷,用手臂支着脸庞发呆,跪坐在地上与小狗打闹,在浴室里低垂着眼帘望向湿漉漉的水汽……这些一个个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宛如散落的珍珠,被母亲的镜头一一拾起,串联成写给女儿的一句句诗行,细腻而深情。Shaoshao的自然与松弛、自信与从容、古灵精怪与天真俏皮中,又萦绕着少女成长中的淡淡愁绪,在汪雪涯的镜头下一览无余。女儿在国外和国内的两组时空肖像,像两条交织的河流,流淌着文化碰撞与身份重构的故事。
《Shaoshao》乍看之下,是一组母亲对女儿的肖像摄影,捕捉了女儿的千万神态,但其中穿插着的空镜却如同一面隐藏着的镜子,于无声处照向了拍摄者的内心。如果说女儿的房间里,淡黄的灯光下蜷缩的被褥,是女儿在物理层面暂时的离开与缺席;那么,客厅里热烈的红玫瑰与精致的戒指盒,则预示着女儿心理层面的转变——即将以新的人生身份开启新的生活状态,她不再只是自己的女儿,也将成为别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当观者在画面中端详女儿正面肖像之时,仿佛也看到了一位母亲逐渐模糊的背影。画面中并排的藤椅间隔着的窗影,在此刻响起了无声的旁白——一个母亲凝视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轨迹。“拍女儿,也是在拍自己。”汪雪涯说。她将镜头化作钥匙,打开母女间那些未言明的心门,让爱在光影间流淌,让理解在静默中深化。
自我中的他者
女性在都市中如何存在?”汪雪涯用《我非我》作答。选择合适的室内场景,搭配和环境相匹配的服装,将自身置入搭建好的场景,通过不同的身体姿态呈现出各种生活状态。于是,在《我非我Ⅰ》中,我们得以窥见:身着红色睡衣的她陷在蓝色床单里,打开着的行李箱上散落着尚未折叠好的皮草和毛衣,演绎着生活的焦灼与混乱;酒店房间中,白色的被子被失手打翻的茶杯浸湿了一圈水迹,暗红色的灯光仿佛呻吟着应酬后宿醉的痛苦;厨房里的镜面反射出贤惠的身影,手中的刀锋悬停于盛开的花瓣之上,似在切向自己如花的青春岁月;利落的黑色高跟鞋与摊开的《女性的力量》,拼贴出现代女性的精神图谱……
刻意撇开或被遮挡的脸部,隐藏了表情,却让情绪于场景环境、肢体语言中留下静待寻觅的线索。而正是这种脸部缺失的抽象,撕去了人物的个人标签,映射出一个更为广大的女性群体。当展览空间的灯光亮起,画面中她的身影与观者的剪影重叠,静态摄影被赋予呼吸——观者恍然惊觉:“她非她,亦是我。”

选自《我非我Ⅰ》,浙江杭州,2020
在出差、应酬、家务中斡旋,于人生的困顿中挣扎着自我探索与成长;孤独、倦怠、忧愁、欲望,在生活的百感交集中体验多种角色与滋味。事实意义上的“自画像”,得以升华为每一名都市女性的缩影,一场关于女性身份的对话就此展开。除了画面中白领、家庭主妇等的身份认同外,这更多地指向了女性真实的独处状态和情绪共鸣。
当汪雪涯向观者揭秘了以“我”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在私人空间中的状态后,她又将观察的视角延伸至户外。在《我非我Ⅱ》中,她将演绎的场景从室内移至室外,原本幽闭的空间瞬间转为开阔的天地,人物的姿态也更为舒展自如:或是仰卧于浙东运河旁悠悠的古纤道上,以天为被;或是抚摸一尊斑驳的石像,与史对话;或是以羊山石城为背景,翩翩起舞。刻意压暗的背景,艳丽的彩发和服装,人为光线的照亮,使《我非我Ⅱ》中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从Ⅰ到Ⅱ,我们如同读了一部女性自白的诗集,见证了一场自我审视、反思、治愈与蜕变。

选自《我非我 Ⅱ 》,浙江建德,2024
影像中的凝视

选自《国际滨》,浙江杭州,2023
除了将镜头对准建筑、女儿和自己外,并不擅长与人沟通的汪雪涯,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作为一名新杭州人,她也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来到杭州的外国友人:印度大厨口袋里的筷子构成文化交融的意象,意大利女孩绿野中的棕发宛如跳动的音符,法国航海人冯克礼位于西兴古镇的家门上的帆布山水是跨越世纪的东方想象……拍摄了200多位在杭州工作与生活的外国人的背后,是汪雪涯一次次不厌其烦、认真执着的辗转联系。一扇扇原本被地域、语言、肤色隔阂的心门,终被她用真诚与热爱敲开。汪雪涯人像叙事的视角从自我、家庭延伸至更具有普世意义的“人”,在文化碰撞的裂隙处,正生长出超越地域的精神原乡。
从捕捉女儿模糊的笑靥,到端详自己的身体,再到望向异国人的眼眸;从静态影像的创作,到纪录片的拍摄、多媒体视频的制作,再到展览空间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汪雪涯始终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推开一扇又一扇隐喻之门——建筑的功能之门、人物的戒备心门、媒介的边界之门……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温柔叩击。而那些被打开的门后,永远有光。

